三国风云记
刘备被吕布击败后投奔曹操,两人联手消灭了吕布。之后,刘备和曹操一同生活在许都,担任同朝官职。刘备每天忙于务农,表现出自己没有雄心壮志。然而,曹操依然对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天下英雄,唯我与使君耳。”意识到自己意图被识破,刘备在许都过得如坐针毡,最终找到了机会逃离许都,随后在徐州刺杀车胄,开始与曹操公开对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理应拥有正义的名分,完全可以将政敌定为叛臣,剥夺他们的官职,并号召全天下的势力去消灭他们。然而,通过观察曹操的做法,我们会发现他从未对刘备、袁绍或其他势力采取过这样的行动。那么,为什么曹操没有采取这种做法呢?
事实上,曹操没有采取这种强硬的手段,恰恰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非凡的谋略。他迎接汉献帝到许都,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正当名分。但曹操在运用这一名分时非常谨慎,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手腕。
展开剩余68%曹操使用名分的方式并非直接让敌人变为死敌,而是通过这一名分来拉拢对手,分化他们的力量。他始终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只要对手承认汉献帝的名分,曹操就能利用这一机会实施策略。除非像袁术那样公开反叛,否则曹操通常不会采取强硬手段,因为将敌人逼成死敌只会适得其反。
当曹操与袁绍对峙时,他就采取了这种策略。起初,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而袁绍则被任命为太尉。袁绍不愿屈居曹操之下,为了安抚他,曹操将大将军的职务让给袁绍,自己则担任司空,这为曹操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虽然袁绍的部下建议攻击曹操,袁绍并未采纳。当官渡之战爆发时,曹操的实力已经强大,能够与袁绍一较高下。
对于刘表,曹操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名分。刘表对中原的态度模棱两可,迟迟未能做出决定。刘表的部下韩嵩建议他归降曹操,刘表犹豫不决,于是派韩嵩去许都观察曹操的虚实。韩嵩出发前向刘表声明,如果他接受曹操的职位,就无法继续效力于刘表。果不其然,曹操以朝廷名义授予韩嵩官职,韩嵩回来后积极劝说刘表投降,还提议刘表将儿子作为人质。刘表因此愤怒,差点杀了韩嵩。最终,曹操成功瓦解了刘表的内部,刘表的部下普遍倾向于投降,刘琮迫于无奈向曹操投降,曹操没有开战便顺利占领了荆州。
对于刘备和孙权,曹操同样采取了类似手段。虽然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联合打击曹操,但曹操并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孙权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曹操没有干预,而且他巧妙地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默许了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通过这种方式,曹操在两者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等待时机的到来。
曹操始终没有关闭与刘备和孙权的外交渠道,尽管刘备最终自封汉中王,犯下了政治上的错误。直到这时,曹操才愤怒地决定亲自出征刘备。
与此同时,孙权向曹操投降,曹操给予了孙权讨伐刘备的大义名分,解除孙权的心理负担,最终孙权袭击荆州,杀害关羽,为曹操创造了可乘之机。曹操通过这一策略成功摧毁了孙刘联盟,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结语:通过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高超水平。他并没有急于通过剥夺对方官职或宣布对方为叛逆来利用汉献帝的大义名分。这样的做法将敌人推向死敌,对双方都没有益处。曹操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策略,从而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发布于:山西省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