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时期到西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冲突持续了数百年。在秦朝时期,许多儒家思想家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这一观念导致了“焚书”事件的发生。这表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到了西汉,开始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时有变动。尽管历史的潮流始终在前进,最终郡县制在西汉中期战胜了分封制,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难。
一、从项羽分封到刘邦分封
公元前209年,秦朝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贵族纷纷响应,仿佛战国时代的诸国重现。秦朝灭亡后,项羽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设立了十八个诸侯。项羽作为楚国的贵族后裔,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他无法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选择回归过去,企图恢复春秋战国的局面,自己成为一代霸主,并自称“西楚霸王”。在进入关中后,项羽实施大规模破坏,失去了民心,最终退回徐州,建立了西楚王国。
项羽进行分封后,诸侯国间迅速爆发了兼并战争,项羽难以控制局面。刘邦趁机派遣韩信进攻三秦,成功夺取了关中,开始与项羽争斗。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在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
然而,西汉初期,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仅限于巴蜀、关中等十五郡,关东的大部分地区由诸侯国掌控。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刘邦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地位,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要的诸侯包括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等。韩信原为汉朝的将军,在攻占齐国后自立为齐王,成为一方诸侯,这也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展开剩余70%西汉政权稍显稳定后,刘邦通过各种手段消灭了这些异姓王。最初,燕王臧荼发动叛乱,刘邦派遣大军平定。公元前201年,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多万大军出征,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困于白登山,史称“白登山之围”。此次事件后,韩国被灭。
不久,吕后用相似手段处死了彭越。听闻韩信与彭越的死讯,英布意识到自己也将遭遇不测,于是在公元前196年发动叛乱。此时刘邦正值病中,依然带病征讨,并最终在第二年平定了英布。西汉初期的七大异姓王诸侯中,仅剩长沙王存活,长沙国作为抵挡南越国入侵的屏障,得以保全。
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归来,途经故乡沛县时,召集亲朋,欢饮数日。在此期间,刘邦回忆起自己的政治生涯,随口唱出《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虽已得天下,却深知守江山之难,开始寻求能够守卫国家的猛士。
二、刘氏诸侯的崛起
在消灭了异姓王后,刘邦认为只有自己的宗族才能稳固政权,于是决定大规模地分封刘氏家族的诸侯,并立下誓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共分封了九位同姓诸侯,包括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代王刘喜、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赵王如意、梁王刘恢、淮南王刘友和代王刘恒。
这些诸侯占据了汉朝一半的疆土,当时西汉共有五十四个郡,其中二十九个郡由诸侯控制。齐国就占据了七个郡,而中央政府只控制了十五个郡。有学者推算,汉朝中央控制的人口约为450万,而诸侯控制的人口却有850万。尽管如此,刘邦时期,诸侯的权力并未威胁到中央。
吕后掌权后,许多刘氏诸侯被消除,最终只剩下吴王刘濞、楚王刘交、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以及一个异姓诸侯长沙王吴芮。吕后去世后,汉文帝被宗族与大臣扶上了台。汉文帝的势力较弱,不敢削弱现有的诸侯,反而分封了新的诸侯,如赵王刘遂、燕王刘泽、河间王刘辟强等。
文帝时期,刘兴居和刘长的叛乱显示出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许多人开始提议削弱诸侯权力,其中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政策受到重视。贾谊认为,分封的诸侯越多,每个诸侯所控制的土地就越小,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诸侯的反叛。
汉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采取措施削弱诸侯权力。公元前164年,齐王刘则去世,无子,汉文帝将齐国分割为多个地区。此外,淮南王因谋反被削去权力,长沙王吴著死后,长沙国也被废除。同时,中央直辖的郡逐渐增加。
三、七国之乱与诸侯问题的最终解决
汉景帝在位时,诸侯的威胁愈加明显,决定推进削藩政策。御史大夫晁错提出了削藩策略,他认为“削之其反快,不削之反迟,祸大”。然而,削藩将直接激怒诸侯,促使他们联合反抗中央。吴、楚等国组成了七国联盟,吴国最为强盛。
吴王刘濞在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刘邦曾警告他不要造反,但不幸的是,刘邦的预言成真。刘濞利用吴国的资源,发展强大的经济和军力。到了汉文帝时期,吴王的长子被太子所杀,导致吴国与中央关系恶化,吴王开始“称疾不朝”。汉景帝时期,削藩政策愈加严厉,最终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因担忧削藩,联合其他诸侯谋反,最终发动七国之乱。虽然诸侯军队一度联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他们很快就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将诸侯的许多郡划给中央,并新设了13个新的诸侯,削弱了旧有的诸侯势力。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汉朝的诸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西汉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修正了刘邦的政策,成功实现了政权的集中,这为汉武帝进一步的对外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布于:山西省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